作揖的正确姿势 作揖的正确姿势

作揖的正确姿势 作揖的正确姿势

作揖的正确姿势

丧事拱手礼。 中国古人以左为敬,所以行拱手礼时,左手在外,以左示人,表示真诚与尊重。 若遇丧事行拱手礼,则正好相反。 作揖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,约起源于周代以前。至周代起,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。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,作揖有土揖、时揖、天揖、特揖、旅揖、旁三揖之分。现在除了在戏剧、武术和过年拜年用的比较多意外,作揖已经被握手等传统礼节所代替。

作揖的正确姿势

作揖手势

作揖,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一种礼节,两手抱掌前推,身子略弯,表示向人敬礼。这是古代宾主相见常用的礼节。

这一传统礼节流传至今,尤其是过年过节人们相见时,大都以这种方式向人敬礼,互道祝贺。

标准的作揖礼是,作揖时,手掌在外,因为男左女右,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,女人的则在右。作揖时,抱拳晃动三下,类似磕三个头。

拜年的正确动作是:两手抱拳高抬,身体略弯,两脚并立,以示敬意。拜年的正确手势是:右手握拳,左手成掌,对右拳或包或盖,这样的作揖手势叫做“吉拜”。这种情况常用于喜庆场合。因为右手是进攻手,要包住以示善意。

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,女子则相反,但女子不抱拳,只压手。

在不同的场合,作揖的手势不完全是一样的,“吉拜”,用于喜庆的场合,也可以用于表尊重、见面、告别等场合。如果左手成拳,右手包或盖住左手,则为“凶拜”,一般用于吊丧。

作揖的正确姿势

跪拜礼的正确方法和姿势

第一、站立姿势,轻轻合起双掌,手指并拢,手肘自然弯曲,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。合双掌时,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,能够凝聚心神,排除妄念。站于拜垫之前,两足作八字式,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,足尖距离约八寸,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。


第二、右手先下,左手仍作合掌状,腰徐徐下蹲,右臂向前下伸,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,左掌仍举着不动,右膝先跪下。


第三、左掌随着伸下,按在拜垫中央左上角,左膝随之跪下。


第四、右掌移到拜垫右上方,与左掌齐平,额头向下磕头,触碰拜垫。


第五、两掌握虚拳,向上翻掌,手掌打开,掌心向上,掌背平贴地面,想象双掌承接佛陀的双足,是为“翻掌接佛”。


第六、两手在曲指反转,仍按于拜垫之原处;头离拜垫由伏而起;右掌移于拜垫之中心。


第七、左掌离拜垫,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;右掌用力撑起(两膝同时离拜垫),合于左掌当胸,此为一拜。


第八、拜前、拜毕后均有一礼,名曰“问讯”,以拇指、食指相抵直举,其余三指互搭,称为“毗卢印”,举至眉心。然后合掌结束。

作揖的正确姿势

作揖几种姿势

揖礼的由来

早在记录周朝制度的《周礼》中便对如何行礼做了明确的规定,按姿态动作可分为“长揖”、“天揖”、“时揖”、“土揖”四类。

其中,“长揖”是指卑者向尊者所行的揖礼,行礼时须肃立,双手抱拳,手心向内,高举至额,鞠躬90度以上,直至手及地,幅度上由最上方的前额至最下方的地面,恰似一人的高度。

(长揖)

“天揖”又称作“上揖”,是在冠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典等重大场合中向长辈、同族所行之礼。行礼时须肃立,双手抱拳,手心朝内,鞠躬约60度,手微向上举高齐额,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。

(天揖)

“时揖”又称“中揖”,是平辈日常见面、辞别的礼节。行礼时须肃立,双手抱拳,手心朝下,由胸前往外平行推出,鞠躬约30度,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。

(时揖)

“土揖” 又称“下揖”,是长辈对晚辈、上司对属下还礼时所用。行礼时须肃立,双手抱拳,手心往内,鞠躬约30度,手往外推时稍微向下,起身时自然垂手或袖手而立。

(土揖)

除此之外,在人数众多的场合,若按行礼方式分类,又可分为“特揖”、“旅揖”、“旁三揖”三种。

其中,“特揖”是指向在场众人逐一作揖;“旅揖”是将在场人士做区分,一次向同一等级的人作揖;“旁三揖”则是一次对众人作揖三下。

磕头的正确姿势

第一步来到香案前适当距离,不要太近,作揖,双手合实,从膝盖一下,捞起到额眉处,意思是双手齐眉,跪下磕头,不用站起来,跪着只把上身挺直,在磕头,反复四个,起身,作揖。

然后向前迈一步距离香案近些,作揖跪下,香案两旁各站一人,递酒三次,把酒洒到地上,递香三次,然后磕四个头,同样不用站起,跪着,磕完上身直起,反复四个,站起来作揖。完毕。当然重要亲属,有磕头磕12个,而且每一个都是作揖,跪下磕头,在起身,看礼节重不重了

作揖的正确姿势

(248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